爱尔眼科荣获2024年度“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多项荣誉

1月8-10日,由《医师报》社主办、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支持的第十届医学家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年会期间,为全方位展现我国眼科领域所斩获的重大科研硕果,推动眼科创新发展,备受瞩目的2024年度“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重磅揭晓。在此次评选中,爱尔眼科成绩斐然,一举荣获三项殊荣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院长唐仕波教授与爱尔眼科研究所副所长陈建苏教授科研团队,凭借《人类眼病患者来源的视网膜类器官芯片的构建》这一前沿项目,成功获得2024年度“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诊疗新技术类别荣誉。

爱尔眼科眼健康科普纪录片《眼睛的故事》,荣获2024年度“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科普作品类别荣誉。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北京地区副总院长、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副院长张丰菊教授精心编著的行业专著——《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张丰菊2024观点》,荣膺“2024 医界好书推荐・医学学科类“荣誉。

2024年度“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诊疗新技术奖:唐仕波教授、陈建苏教授团队探索基因治疗新技术

图片.png唐仕波教授、陈建苏教授现场领奖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重要的致盲性眼病,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X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XLRS)是重要的致盲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但目前这类疾病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手段有限。

图片.png

唐仕波教授、陈建苏教授团队利用现代重编程、分化和类器官芯片技术,研发出这些患者来源的视网膜类器官(ROs)芯片疾病模型,研究了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警标志物,筛选出靶向药物,并开展CRISPR / Cas9基因编辑及ABE单碱基编辑器修正患者来源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和对ROs的作用研究。

该项目应用患者来源的iPSCs细胞系,构建具有潜在医学价值视网膜类器官芯片疾病模型,探索靶向药物和基因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诊疗新技术,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手段和理论依据,意义重大。

2024年度“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科普作品奖:爱尔眼科《眼睛的故事》

图片.png

《眼睛的故事》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湖南卫视、芒果TV、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等联合出品。爱尔眼科作为该片的总统筹、总策划、总顾问,协同国内18位眼科专家顾问团队,21位博士、博士后团队提供专业性支撑,并提供爱尔眼科研究所、科普馆、长沙爱尔医学中心等多个机构场景支持,协调当地幼儿园、中小学等社会化资源场景取景拍摄。图片.png


该片不仅在故事内容上创新,更在科学纪录片的表达上实现突破,采用专家采访、动画CG技术、后期特效等丰富手段,实现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平衡,在医疗与大众之间搭建起沟通理解的桥梁,弥补了我国纪录片领域关于眼科学传播的专业影像和相关电视科普作品的空白。
据悉,此前,《眼睛的故事》荣获多项殊荣:成功入选中国科协“典赞·2023科普中国”提名名单;获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年第三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荣获“2023年(第二届)企业典型传播案例”大奖。
“2024医界好书推荐·医学学科类”荣誉:张丰菊教授《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张丰菊2024观点》

会上,由张丰菊教授编写的行业专著《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张丰菊2024观点》还荣获“2024医界好书推荐·医学学科类”荣誉。

图片.png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张丰菊2024观点》不仅对当前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技术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更以大量临床试验数据为支撑,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近年来各类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显著成效。

书中还开创性地研究了核黄素紫外光巩膜交联技术与近视防控的关联意义,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摘除的角膜基质透镜组织的合理保存与再利用,开辟了“变废为宝”的新路径。这些创新思维对临床近视防控尤其是病理性近视的干预策略、角膜相关疾病的治疗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爱尔眼科坚持“创新驱动,科技爱尔”战略,持续建设“爱尔全球眼科医学研究中心”,以布局亚、美、欧的全球眼科临床医院和医学研究体系为基础,联动国内外知名机构与组织,结合人工智能在眼科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起全链条的科创体系。凭借不断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与科创实力,爱尔眼科将继续为全球眼科学及视觉科学做出更大贡献,为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提供更有力支持。

撰文:屈慧莹
内容审核:李青霞
终审:伍晋弘、肖扬


相关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