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的军戎生涯,锻造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他耗尽一生,在各个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即使退休后,他也凭借自己在部队丰富的军医经验,在家乡开诊行医,帮助很多基层父老乡亲远离病痛。他常说,“我们现在能拥有这么美好的生活,这都要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党的好政策。”他用平凡而饱含深情的一生,默默回报祖国和人民,即使在离别人世后,他也留下一双珍贵的“心灯”,助素不相识的盲人复明。他是武汉老军人王祥云,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第90位角膜捐献者。
基层行医二十载,“只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1985年,王老从武汉一冶特种建筑材料厂光荣退休,作别了他奋战30年的设计工程师岗位。但他并未安逸享受着退休生活,凭借自己在部队干过军医的经验,王老在恩施利川开了家诊所。谈及老人开设诊所的这段经历,家人感触颇深。—— 老人祖籍湖北恩施,70年代那段特殊岁月里,他曾被下放回老家务农。和农村父老乡亲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几年里,老人亲眼目睹了家乡人民就医的艰难。“他常说,我只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事,至少在医疗这一点上。”家人告诉我们,王老当时就毅然决定,在自己有生之年要为家乡人民施医布药。哪知道这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无法再继续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时,加之家人也都在武汉生活,王老不得以才关闭了诊所回到武汉。
萌发捐遗体想法,“本是医者应该做的”
在家闲居的日子舒适安逸,但王老却一直闲不下来,年过七旬的他学会了上网。他是个好学且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对于网络上的时事新闻非常感兴趣,也正是在网上不经意间看到了一条关于捐献遗体的新闻,老人萌发了去世后捐献遗体的想法。家人告诉我们,“他觉得对于祖国的遗体捐献事业,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一名医生,他有责任身体力行。”但他向家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后,但却遭到了两个儿子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父亲当时身体还比较硬朗,说他这一生也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为什么总是事事都为他人着想?”家人回忆,看到儿子们的这种态度,王老语重心长的对他们说,“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高尚,人总有一死,真的到了那,留下这身空皮囊又有何用,作为一名医者,我见多了人间病痛与疾苦,如果我身上可以用的器官将来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延续生命,这何尝又不是一件积德行善的事呢?再说我们现在能拥有这么美好的生活,这都要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党的好政策 ……不管你们意见如何,我心意已决。”看到父亲的态度如此坚定,孩子们也没有再多言。于是,在王老的影响下,2005年,老伴陪同他一起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车祸不幸离人世,“一定要为我实现心愿”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王老也不会这么快离别人世。2013年春节后的,外出晨练的王老被一辆急速行驶而来的车辆撞伤,因有哮喘病史,这次车祸导致他的肋骨骨折,并诱发了肺部感染,加之年岁已高,治疗了几个月都无法控制病情。7月11日,王老不幸因病与世长辞,在他临别前尚意识清醒时,他仍嘱咐家人“一定要为我实现心愿。”家人遵循其遗愿,在他离世后帮其成功实现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一双清澈的眼角膜捐献给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7月12日,一位重症角膜病患者接受到了王老的这份光明馈礼,新生活的大门从此开启。这位善良无私的老军人,用他无言的善举履行了毕生的承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