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凌晨5:30,44岁的李清红在家中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写下了遗体和角膜捐献志愿书。他是这样解释他的心愿的:我这一生经历了很多,不管到了哪个位置,都不会忘记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和教诲;我这一生接受的教育,让我更理解和支持捐献事业!我愿为医疗研究尽点力量,希望能助他人早日远离病痛。
一生勤勉,身患绝症仍盼帮助他人
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到子弟小学校长,再到走进基层群众中的副镇长、副主任,他这二十年,饱含着勤勉的汗水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守。在同事和朋友眼中,他是个实实在在干事的人,“一辈子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无论在哪工作,群众有什么困难,他都会想办法尽量帮助他们解决。”1996年,李清红受武汉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委派,调到黄陂区滠口街道办事处,先后担任科技副镇长、副主任,分管企业、安全生产、科技等工作。在此期间,原本已有华中理工大学本科学历的他,还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2001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成为一名MBA(工商管理学硕士)。
2006年初,李清红身体开始出现不适,初期症状是右眼有点往里偏,右脸有麻痹的现象,当时医生诊断是面部神经偏瘫之类的问题,经过2个月治疗后出院。但时过不久症状再次加重,后转至省肿瘤医院治疗,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
“有次陪他在放疗室外等候治疗,他对我说,这里很多病人因为身患癌症,必须切除癌变器官,如果有适合移植的器官,就可以帮他们延续生命,但目前中国的器官捐献还并不为大多数人理解和支持,很多等待移植的患者因无器官来源而走向生命的尽头,但如果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有健全的器官捐献法规,大部分人都愿意身后无偿捐献器官,这些患者就有了第二次生的希望,可以延长生存年限并提高生活质量。” 李清红的妻子黄女士回忆说,“他生前曾多次有过捐献器官的想法,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面对那些每天从他身边经过的、同样遭受病魔折磨的人,给了他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他决定正式签署捐献志愿书,将来帮助他人远离病痛。”
说服家人理解,遗爱人间点亮光明
2012年3月,李清红病情加重,癌细胞已转移至骨骼,双腿渐渐失去知觉。在他的催促下,妻子联系上了武汉市红十字会,了解到丈夫的病情并不适合捐献器官,但眼角膜却能帮助他人恢复光明,遗体也对医学研究有巨大贡献,但在获悉遗体也可能会用于临床解剖后,妻子有些犹豫了。“一开始我确实有点接受不了,谁会忍心让自己的亲人在去世后还挨几刀呢?”她告诉我们,丈夫次就医时,当时医生未能及时诊断出病情从而延误了治疗,这个心结让她很久不能平复。“我说要找医院讨个说法,他却劝我:哪个医生不想把病人治好,想等患者来找自己的麻烦?只能说咱们国家现在的医疗技术水平还不够,很多医生上学时所接受的知识不够全面,后来工作中遇到的这种病例也不多,我们患者要能理解和体谅他们。”她回忆着,丈夫也曾耐心地劝她,“任何科学的进步,包括医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标本研究基础上,我曾经在相关资料上读到过,中世纪的西方医学研究前辈们为了收集病例资料,混迹在死人堆、坟场,甚至于挖开坟墓,解剖尸体,查看人体的疾病迹象。在当时,他们不被世人所理解,有的甚至被当做异教徒处死(欧洲早期政教合一,教会有裁判权),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医学界的先驱们,才有了“人体解剖学”,人们才得以开始了解身体的构造及各器官的功能,并最终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慢慢地,妻子也理解、接受了他的想法,她告诉我们:“人走了,如果能给社会留下些什么是令人欣慰的;如果还能帮到其他人,更应该值得高兴。”李清红饱含大爱的生死观,也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家人。2012年6月5日,李清红写下了捐赠志愿书。他说:“希望在生命的最后还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也相信红十字会能够处理和利用好我的遗体。”
2012年7月23日,年仅44岁的李清红静静地走完了他精彩而短暂的一生,依照他的生前志愿,武汉市红十字会顺利接收了他的遗体和眼角膜,将这份生命的馈赠永远的留在了人间。据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介绍,李清红清澈透亮的眼角膜将能帮助到1-2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
“感谢他延续光明,每一位捐献者都是一盏长明灯,用爱燃起不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