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散去,香榭丽舍大街的梧桐枝风中摇曳,叶子泛上淡淡黄色,不久后的,它会在秋风中作别大树,静美地离去。甜甜还记得,曾经许多次,在武汉的家中,她和母亲一起坐在窗前看春花秋叶,母亲对她说,生如夏花绚烂,逝如秋叶静美,便是生命意义所在。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她想起母亲的话,眼前浮现出那个讲台上瘦削的身影,往事一幕幕,映射在晶莹的泪光里。
春蚕到死丝方尽 抗争病魔十九载
甜甜记忆中的母亲王钢,除了日复一日的黑发积霜,永远不变的是清秀面庞,和笑起来弯如月芽的眼睛。母亲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兢兢业业,的心愿就是“自己带出的学生,有出息有正气。”讲台上,黑板前,除了年复一年的学生面孔,永远不变的是她瘦削的身影,背身写字的姿势。时间飞逝,世界日新月异,永远不变的是她对工作的坚守,对学生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在甜甜心中,母亲是她的榜样。“坚强、乐观、真诚,非常努力认真地活着。”这些不仅仅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上,更在绝境中展露无遗。—— 1995年,母亲确诊患有乳腺癌,接受了手术治疗。接下来的13年里,母亲一直积极治疗,乐观面对,家庭不仅没有因此陷入低沉压抑的氛围,反而愈加和睦快乐。“母亲告诉我们,活着不易,不要用悲伤去面对,要珍惜和感恩每。”2008年,命运又开了一个黑色玩笑,母亲被查出肺癌,此后,病情一度恶化。到2010年时,新疾旧患几乎摧毁了她的免疫系统。
尽管医学诊断严谨而残酷地告诉她,生命大约只有一年。但她没有消沉,她平和地告诉孩子,即便病魔掌握生命的数量,但至少我自己可以掌握生命的质量。她用不断顽强的意志创造生命奇迹,为配合治疗,曾40天不进食饮水,靠营养液维持生命。“她就这么坚强地活了下来”,王阿姨的丈夫回忆,“她从来没把自己当病号,和名字一样像块钢铁。”
蜡炬成灰泪始干 留下角膜延续爱
甜甜回忆道,化疗期间,母亲谢绝家人的陪同,自己搭公交车往返于汉口的家与湖北省肿瘤医院之间。住院期间,她常常在病房间串门,为病友讲自己的经历,为他们打气。而她自己也逐渐萌生了一个心愿:离别后捐出眼角膜和遗体,帮助盲人复明以及医学研究。—— 早在2009年,母亲就通过媒体报道,对眼角膜和遗体捐献有了了解,尤其是接收眼角膜捐献的武汉爱尔眼库,医疗人员在捐献者灵前鞠躬的照片令她动容,“她说一个尊重、关爱捐献者的医疗单位,一定会圆满地实现她的捐献心愿。”女儿说,加之爱尔眼库在湖北地区有口皆碑,母亲更坚定了这个选择。母亲把捐献的想法告诉家人,家人欣然相应,因为他们一家人都非常热衷于公益活动,父亲一直都在参与无偿献血。父亲赶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取回了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两人在家填好后再由父亲送去。母亲持有的武汉市遗体捐献志愿者联系卡上,她的编号是000199号。
今年7月,远居法国的甜甜接到通知,母亲病情恶化,住进医院,她迅速赶回来陪伴左右。8月中旬,医生通知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弥留之际,母亲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清醒时,她就拉着父亲的手嘱咐他:我走的时候,别太难过,别忘了捐献。”说起母亲对捐献心愿的执着,甜甜泪如雨下。
8月26日凌晨2点50分,57岁的女教师王钢平静离世。随后丈夫拨通了武汉市红十字会的电话。红十字会遗体接收站和爱尔眼库的医生赶到现场,为她实现捐献遗体及眼角膜的心愿。爱尔眼库的医生们在王阿姨遗体前深深鞠躬,一双清澈透亮的眼角膜连夜进入位于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的眼库中储存,两位盲症患者黑暗已久的生命中,迎来曙光。
王阿姨走后,丈夫在家中时常翻看妻子的照片,眼中饱含深情和不舍。当他从爱尔眼库工作人员口中获悉,妻子的眼角膜能用于临床移植,为盲人复明时,非常欣慰。他说“人总有一死,眼角膜能够为他人带去光明,这也是我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吧。”他拿出当初和妻子一起签订的眼角膜捐献书,抚摸那个熟悉的签名,轻轻说,“至少我们来过、爱过、活过。”
后记: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从“湖北最美博士生导师”董梦久到今天令人动容的女教师王钢,武汉爱尔眼库自成立以来,已为多位教师实现了眼角膜捐献的心愿。这些生前奋战在教育战线、兢兢业业一辈子的“灵魂工程师”,在自己生命之光熄灭时,仍用无私的大爱为他人点亮生活的希望。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爱尔眼库全体人员再次向老师们鞠躬,传递爱心,延续光明,老师,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