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这些超火的“防近视”神器
暑期过半,新学期筹备已悄然开始。随着返校季临近,各类宣称“防近视”“治近视”的产品广告再度活跃。作为眼科工作者,我们郑重提醒:近视防控需循证医学支撑,市场上某些热炒的“神器”不仅效果存疑,甚至可能对孩子的视觉发育造成潜在伤害。
擦亮眼:这些“神器”需警惕
家长在为孩子选购护眼产品时,请保持理性,尤其警惕以下三类宣传:
“快速提升视力”的口服产品:宣称显著改善视力或散光,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证明口服产品能逆转或显著改善近视,而更多的是通过营养支持眼睛健康,而非矫正屈光度数。
“降低度数”的智能眼镜/仪器:声称能“逆转近视”“减少屈光度数”。真性近视(轴性近视)的眼轴增长不可逆,但屈光性近视(如调节痉挛)可通过干预缓解。目前尚无科学手段能安全缩短眼轴。非正规光学产品还可能因设计缺陷诱发斜视等继发问题。
“治疗近视”的护眼贴:护眼贴主要是针对眼疲劳等问题,辅助缓解眼疲劳,不能用于治疗或控制近视。护眼贴无法改变眼轴长度或角膜曲率。部分产品违规添加药物成分,长期使用可能损伤眼表,或引起皮肤过敏。
核心事实:真性近视的本质是眼轴增长,现有技术无法使其回缩。任何承诺“治愈近视”的产品均涉嫌虚假宣传。
如何正确管理近视?
一般来说,孩子的视力可以分为4个阶段:预防阶段、鉴别阶段、控制阶段、补救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预防阶段(还未近视):查“远视储备”,孩子虽然没有近视,但应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其眼睛远视储备情况,了解眼睛是否有发展为近视的潜在风险。
鉴别阶段(疑似近视):查“真假近视”,如果孩子视力下降,要进行真假近视的鉴别,排除假性近视,并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
控制阶段(已近视):查“近视度数变化和高度近视风险”,定期检查眼睛的度数变化,判断是否有加深的趋势,并采取控制措施。控制近视增长速度非常重要!近视之后如果不加以控制,近视度数会逐年增高,要去专业眼科医疗机构根据每个孩子用眼行为和眼部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防控方案。
以多点离焦镜片和角膜塑形镜为例。
多点离焦镜片是一种采用中心及周边近视离焦原理设计的框架镜片。周边离焦区域通过微透镜/微柱镜等光学设计,使周边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离焦信号,给眼球发送“抑制眼轴变长”的“刹车信号”。适合6~18岁近视加深快的儿童青少年,需全天戴镜,家长要监督孩子正确戴镜并定期复查。
角膜塑形镜采用高透氧性材料制作,通过夜间配戴对角膜进行塑形,白天不需要再依赖框架眼镜。它不仅受到有摘镜需求的成年人的青睐,更是大量有近视控制需求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好选择。OK镜验配需要到具备角膜塑形镜验配资质的专业医疗机构,且需要经过系列检查,满足验配条件才可以验配,验配后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确保镜片清洁和眼部健康。
补救阶段(高度近视):查“高度近视并发症”:如果孩子已经发展为高度近视,及时检查是否有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变等并发症,及早干预,防止视力进一步恶化。
爱尔眼科提醒您:近视防控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科学态度的长期过程,3岁以后,家长可定期带孩子去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做眼健康检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连续跟踪检查儿童眼球和身体的发育情况。
在为孩子选择防控方法时,请务必选择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专业眼科医疗机构能提供全程精细化验配服务,在验配过程中会对孩子进行多项专业化检测,也会有专科医生、专业验配师、大数据监测中心专家、专属护士等验配团队专项服务,全流程把关。不要被夸大其词的宣传迷惑,选择经过科学验证、安全有效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做好日常防护,才是守护孩子视力健康的正确之道。
撰文/编辑:彭梦婷
专业审核:陈兆、余文静
终审:彭虹缙、李青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