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不改变角膜形状使用安全,ICL手术成近视矫治技术趋势
“不切削角膜、不改变角膜的形状,通过微创手术将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以此来矫正近视的“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手术正在成为当下近视矫治技术的趋势。”4月10日,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屈光学屈光分委会副主委、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屈光学组组长王铮在《爱尔眼科推动ICL近视手术新发展》直播中谈到。
王铮进一步介绍,ICL近视手术简单的说,就是将“设计成矫正近视的超薄镜片”放置于眼球屈光系统中的后房间隙,并固定于睫状沟内,达到长久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ICL近视手术可以矫正的近视度数范围比较广,zui高可矫正1800度近视。
“此外,ICL手术是将人工晶状体放在眼内后房(虹膜与自然晶状体之间的空间),保持房水循环,降低白内障风险(中央孔设计进一步促进房水流通)。”中华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爱尔眼科集团副总院长林丁介绍。
“眼内镜近视手术对人工晶状体的材质、生物相容性等性质要求较高,因为人工晶状体是在患者年轻的时候植入眼内,可能得到年龄较大的时候需要做白内障手术了才会取出来。”王铮教授坦言。
中国微循环委员会眼微循环屈光专委会委员、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屈光学组副组长周进表示,“ICL近视手术使用的人工晶状体与白内障手术使用的人工晶状体材质有较大不同,前者使用的是一种叫Collamer的胶原聚合物,这种材料与人眼角膜、自然的晶状体材质非常接近,所以它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无异物不适感,临床中,有患者在做完ICL手术后27年后取出来,该人工晶状体依然非常柔软、水润。”
“目前,ICL近视手术所使用的的人工晶状体是含有中央孔的型号,镜片中央增加360μm微孔(无需虹膜打孔),可以促进房水前后房流通,大幅降低了术后高眼压和白内障风险;光学区直径增加,可以减少夜间眩光,暗光环境下视觉更自然;镜片拱形设计优化,可随眼球自然运动轻微调整位置,避免对自然晶状体前囊膜产生持续压力,长期使用更安全。”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屈光分委会委员、爱尔眼科集团屈光学组副组长方学军说。
周进表示,第四代人工晶状体镜片自带UV阻挡功能,可以保护视网膜免受紫外线损伤,尤其适合户外活动人群、高原地区人群。此外,对于散光患者来说也可以使用ICL手术进行校正。“TICLzui高可矫正600度,为散光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转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16d5bcba87fe4b528358677ad8380d9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