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

1、我们的眼底是什么样的?

眼底就是眼球内后部的组织,包含视网膜、视盘、脉络膜、黄斑和眼底血管等关键部位。

Q1.png

2、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在眼部可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周细胞坏死、血管内的成分渗出、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严重时可导致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我们称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眼病的关键,对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应及时并定期接受眼科检查,如发现病变,应及时治疗。

Q2.png

3、哪些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危人群?

Q3.png

4、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怎么治疗?

① 激光治疗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

激光治疗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效的手段。通过光凝视网膜缺血部位,可预防新生血管,控制病情,稳定视力。对于增殖期的患者,视力严重下降,出现玻璃体出血、增殖膜甚至视网膜脱离,需根据病情进行玻璃体切除术来挽救患者视力。

② 眼内注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

视网膜新生血管管壁薄、易破裂,可导致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等影响视力。VEGF是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生长因子,可以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患者常说的“眼内注药”)治疗。病情得到稳定,避免进一步恶化,减少出血和渗出。

③ 药物治疗:

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恢复毛细血管的韧度,有效减少毛细血管的渗出,明显降低血浆和全血的粘稠性,并使血小板不易凝集。改善视网膜的供血情况,可推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延缓视网膜病变进展。

④ 严格有效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经治疗后如血糖再升高或控制不佳,仍有可能产生新病变,造成视力进一步恶化。

⑤ 定期眼底检查:

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糖尿病患者知道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性,但往往忽视了眼睛变化,很少去眼科检查。当视力下降明显再去眼科检查时,往往眼底己有病变,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对已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应及时并定期接受眼科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非增殖期患者,一般2-3个月查一次眼底;增殖前期,1-2个月查一次眼底;增殖期,2周-1个月查次眼底。

5、什么是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

顾名思义就是高度近视造成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近视度数每增加300度,眼球前后径增加约1毫米[1],近视度数越高,视网膜脱离的危险越大。就像气球被吹大之后,气球壁会变得更薄更脆弱,高度近视患者眼轴拉长,眼球壁随之变薄,容易形成眼睛的病理性损伤。

所以患者在年龄较轻时,除远视力差外,就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而且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和新生血管的危险性要大得多,严重者可致盲。因此,高度近视不只是说近视度数高,其发生眼底病变的危险性也要比正常人高,有些并发症会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1]孙长文, 王勤美, 薛安全,等. 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与眼轴相关性的研究[J]. 临床眼科杂志, 2007, 15(4):3.

Q5.png

6、什么是飞蚊症?

飞蚊症是指看东西时眼前黑点飘动,像是蚊虫飞舞的一种症状。多是由于用眼过度、玻璃体老化或病变引起玻璃体内营养物质耗损。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少年轻人因过度用眼也患有此病。

人出生时玻璃体是完全透明的,随着年龄增长及玻璃体内代谢失衡,玻璃体产生变性、液化,形成一些点状或条状的混浊物质,漂浮在玻璃体腔内,它们的阴影投射到视网膜上,随着眼球的活动会不断移动,看起来就变成了眼前飞舞的“小蚊子”。

Q6.png

7、什么是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是国际眼科界公认的较难治疗的眼病之一,分为先天性黄斑变性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临床上常见及所指的通常是后者。

AMD是一种退行性眼底疾病,大多发生于45岁以上人群,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当前中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之一。

AMD临床上分为干性(萎缩型)和湿性(渗出型),干性除了视力进行性下降,无其他不适,临床需要主要干预的是湿性AMD,严重者可导致中心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当然,如果干性AMD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进展为湿性AMD。

8、什么是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uveitis)又称色素膜炎,是虹膜、睫状体及脉络膜组织炎症的总称。本病是眼科常见疾病,可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按发病部位可以分为前、中、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按病因可将其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感染;后者包括特发性、自身免疫类、风湿性疾病、创伤性、伪装综合征等。


相关投稿: